当前位置:霜雪漫>历史军事>扬锋汉起> 第三百四十六章乌衣风流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三百四十六章乌衣风流(1 / 2)

牛车在巷门前停下,巷门处有兵丁把守,等闲人进不了乌衣巷。

张锋催马上前交涉,杨安玄索性下了牛车,站在巷口打量乌衣巷。前世杨安玄到过乌衣巷游览,见到的景致与眼前完全不同。

乌衣巷并非街巷,而是前临清溪、后凭秦淮的大片土地,最初是三国吴国戍守石头城部队营地。东晋建都建康,王导建宅于此,后来谢安之父谢裒亦居于此,郗氏、温氏、乔氏、顾氏、蔡氏等门阀世家纷纷在此建宅,乌衣巷成为豪族聚居之地。

守巷的兵丁听闻是弘农郡公、雍兖刺史前往王谢家拜访,持戈为礼,放行。杨安玄不再登车,朝守巷的兵丁点头示意后,缓步当车朝巷中行去。

乌衣巷有两丈多宽,足够四辆牛车轻松往来,巷子两侧皆是朱门粉壁、画栋雕梁,楼阁从高木缝隙中隐现,有笙歌之声从院落中逸出。

香车宝马从身旁而过,博带峨冠年少郎、高髻云鬟窈窕娘,纷纷注目杨安玄,这些门阀子弟消息灵通,看杨安身后有数名牵马而行的威武护卫,不少人猜出来客是雍衮刺史杨安玄。

昨日杨安玄在司徒府怒斥荀伯子已在京中传得沸沸扬扬,今日前来乌衣巷多半前来拜访王谢两家,有好事之人跟在身后。

杨安玄打量两旁建筑,晋代建筑皆毁于战火,后世没有留下一处实物,眼前这繁华景象会被斜阳衰草替代,作为曾经的考古学家痛心无比。

乌衣巷中,清谈雅集,轻裘缓带,谢安、谢玄、谢道韫、谢灵运,王导、王珣、王羲之、王献之等人将儒雅风流写进了史书中,为这个战乱的时代留下许多文坛佳话。

建筑会被战火焚毁,随着时间消失无踪,而曾有过的乌衣风流却传至千古,杨安玄在热闹的乌衣巷中站住脚,望着两旁翘起秀丽的飞檐,心中生出豪情,史书之上一定会记下自己的名字。

杨安玄快步上前见礼,王弘从容揖礼道:“前日杨刺史拜见琅琊王,愚正好休沐在家,不然能早两日结识杨刺史。”王弘,被司马德文辟为大司马从事中郎。

从话语中杨安玄听出王弘的身份,笑道:“素闻王郎清静恬适,本不应前来打扰,不过愚进京朝觐天子,若不来王谢等高门拜见实是失礼,还望王郎勿怪。”

杨安玄听说王诞的名字,此人依附司马元显,桓玄率军进京之后打算诛杀他,因桓修是他外甥,竭力为其求情,桓玄将王诞贬向广州。

趁着此时朝廷和卢循和解,王诞向卢循声称自己不会领兵,留在广州无用,请卢循放他回建康。王诞许诺,将来定会报答其恩情,卢循同意。

杨安玄微愣,没想到谢混居然避而不见。略愣片刻,杨安玄吩咐道:“既然谢中书令不在,便前去郗府拜见郗公吧。”

杨安玄目光看向对面,发现不少认识的人,当年华林园中王家子弟设计陷害自己,那个王纯之如今蓄起了短须,目光闪烁不敢直视自己。

杨安玄昨日便派人前往王谢两家告知拜访之事,王谢两家在离巷口半里处,等杨安玄走到时,王府门前已有人迎候。

出王府,与王孺揖别,王孺站在府门外目送杨安玄前往对门的谢家,似笑非笑。华林园中亦有王孺在内,只是当初的少年郎已长成挺拔青年郎,杨安玄已经认不出他。

往里行约百步,便是王家厅堂景贤堂。景贤堂四扇门,中间两扇敞开迎客,淡红门菱雕,极为精美。堂内深红色地板,四根大红柱高撑屋梁,帷幔已经撤去,大堂内拥入数十人仍显空荡。

从大门入内,青石甬道两侧宅

占据广州之后,卢循遣使朝贡,并送给刘裕益智粽,刘裕知晓其讥讽之意,派人回赠续命汤。当时桓玄尚未平灭,朝廷需要安稳的后方,于是刘裕以天子名义权宜任命卢循为广州刺史。

低声对身边的侍从交代几句,很快侍从取来一幅字交给王弘。王弘示意侍从将字送给杨安玄,道:“这是家父所书的诗作,回赠给杨刺史。”

王纯之见杨安玄点名道姓,只得拱手礼道:“一别十年,愚恭贺杨刺史名重天下,爵授郡公。”

刘裕听闻他的清廉,特意向卢循要返吴隐之。吴隐之返家乘一叶小舟,随行依旧是来时行装。妻子刘氏买了一斤沉香木,准备回乡补贴家用,吴隐之发觉认为不是自家之物,弃之水中。

王弘伸手指点,介绍道:“这是族兄王茂世(王诞字),年前方从广州回转。”

杨安玄对王诞不甚了了,对这位阿附司马元显的王家子并无好感,可是杨安玄对同他一起回归的吴隐之闻名久矣。

王弘见杨安玄喜上眉梢,对父亲的字确实是发自内心的喜好,道:“各取所好,何用言谢。”

吴隐之特意饮贪泉之水赋诗明志,在任时将宅中器物撤除归库,夫人刘氏织布、劈柴、做饭,甚至还背着柴火到集市卖钱补贴家用。

桓玄被刘裕逐走,王诞便动念回转建康。卢循攻下广州番禺(广州市),抓住广州刺史吴隐之,自称平南将军,报广州事,任王诞为平南长史,对其十分优待。

王诞感觉到了杨安玄的冷淡,不过经历过贬谪广州,城府变深,客客气气地回礼道:“多谢杨刺史吉言。”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