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霜雪漫>历史军事>扬锋汉起> 第五百二十一章农为国本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五百二十一章农为国本(1 / 2)

作为战略物资,不准郡县自行种植。农耕会后,辛何以雍公府的名义行文各郡,将种植田的额度确定下来。义阳郡四万亩,汝南郡三万亩,南乡、新野、襄城、新城各一万亩,共计十一万亩。

公文一出,除了汝南太守阴敦外,各郡都表示不满,杨安深府衙大堂坐满了来拜访的士绅。年前这些人送了大量的礼物给杨安深,想着田分配的时候能多占些额度。当初杨安深大包大揽地许诺,如今只得了四万亩的额度,远不够分配。

茶水喝至无味,杨安深被吵得头痛,一拍案几,喝道:“诸公不要吵了,只要能保证粮赋上缴,愚不管你们种多少田,若是安玄怪罪,自有愚替你们顶着。”

有了杨太守这句话,众人喜笑颜开,种粮哪有种划算,家中田地多数种上,届时些钱买粮交赋便是。

汝南郡,阴敦将田额度分配下去,叮嘱属僚道:“去年种人得利,今年跟风者肯定多,雍公给愚的私信中言明,所谓谷贱伤农,同样的道理多了收益必然会猛跌,尔等前往各地劝课农桑时一定要讲清楚,要农人不要盲目跟风种。”

在场的官吏多不以为然,不少人盘算着自家的田地今年也要种上,去年种人的收入给个五品官都不换,就算价下跌,总比种粮强吧。

官府没有严令不准种,也没有出台处罚措施。正如杨安玄所预料的,打算悄悄种的人很多,连带着种价格飞涨起来,一斤籽涨到了二千钱,依旧是有价无市,吴陈氏家去年种,这些天不断有人上门求购籽。

年底小姑子出嫁,丰厚的陪嫁让四村八乡的邻人眼热不已,都知道吴陈氏种至少赚了数十万钱。吴陈氏与丈夫吴雄商量着明年在老宅旁边另起处新宅,一家人搬过去住,也不算分家。

吴雄有些意动,跟父亲提了提,老吴头不表态,弟弟吴壮两口子眼见哥哥富起来,有些不情愿。过年的时候吴陈氏拿出钱,给一家人添置了新衣,又采买了许多东西,风风光光地过了个好年,

今年开春,官府通知吴家种田的额度仍是四十亩,吴王氏闹着今年自家也要种,那四十亩的额度要分她一半。

去年种的时候,老吴头不同意,发了话分开算,吴王氏还冷言冷语地讥讽了几句,结果打了脸,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大嫂往家装钱,不好说什么,今年她可不想错过发财的机会。

…………

白马侯崔宏禀道:“去年虽然丰收,但仍有不少灾民四下流窜,陛下要下旨召聚这些灾民,发给种子、田地,让他们就地屯田,免了误了农时。”

“宋公在扬州推行土断,成效显著,不妨趁此时再发诏令土断,应该能收缴个三四百万石粮食。”刘穆之从容语道。

袁湛两人知道刘穆之前来商议出征粮饷之事,挥退侍从后,赵伦之道:“春耕在即,存粮要发放一批做粮种,所剩粮粟仅有百万石出头。”

等田种下后,不少人发现自己的田发苗少、苗瘦弱,看上去无精打采。官府分配的田会有农业司的农师上门指点,自家私种的官府可就不管了。

魏主拓跋嗣与群臣商议今年农耕之事,去岁风调雨顺粮食丰收,总算解了魏国的无粮之患,库中有了储存,灾民也得到了赈济,国内逐渐安稳下来。

小姑子吴梅(陈吴氏,因为习惯的原因,很多地方没有采用这种描述,比如何氏应该说杨何氏,书友明白就行)回娘家,央嫂子给夫家一些籽做种,他家今年也准备种上四十亩田。

从卯时开始,刘穆之官廨前便挤满了前来禀事的人,官廨内的几张案几上堆满了公文、奏报,等待他的批复。

…………

刘穆之摇着羽扇道:“宋公打算在四月动兵北伐,肯定要征召门阀子弟入伍,若是不肯从军可以粮抵兵役,愚估计三四百石不难。”

八公之中元城侯拓跋屈已死,其位由肥如侯贺护接任。当初拓跋珪身死,便是肥如侯贺护率先点燃烽火,召聚部落拥戴拓跋嗣继位。贺护的行动得到了回报,拓跋屈死后拓跋嗣命其为右丞相,在八公之中位列

拓跋嗣笑道:“农为国本,促耕之事便交给北新侯(安同)和肥如侯(贺护)负责,多积粮粟,以备不时之需。”

那些人这下子慌了神,纷纷找寻懂行的人帮忙。吴陈氏家的门槛都要被踏破了,家中挤满了提着礼物请她前去看看田的乡人。

赵伦之是刘裕的舅舅,径直言道:“难,去年宋公募粮征兵,仅得一百八十万石。今年又要募捐,又是春耕之季,恐怕募不到多少粮食。”

任城侯嵇拔禀道:“陛下,晋国宋公遣船前来交易,想换取马匹、牛羊、粮食等物,随船有暗使到来,催促我国对杨安玄用兵。”

平城,魏宫。

长孙嵩笑道:“陛下提醒的是,臣命大阳(今山西平陆)城守将元魁明沿岸筑烽火台,并派兵巡守。”

京中门阀众多,在封邑有田千顷以上的不在少数,储粮超百万的家族至少在十数以上,袁湛知道自家(陈郡袁家)的储粮就近百万石。只是善财难舍,谁肯将自己族中的积粮献为军粮。

刘裕计划出动十六万以上大军北伐,百万石粮食不够支撑半个月,刘穆之道:“愚此来是想向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