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霜雪漫>其他类型>穿回古代搞刑侦> 61.呼延南音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61.呼延南音(2 / 4)

否透露一二?”

伯景郁:“太医院院判。”

张捕快的态度恭敬了不少,“原来如此。”

太医院院判官职不低,便是总府的官员见了,也要恭敬几分。

张捕快道:“几位大人随我来。”

身后自然有人拖着这人的尸体,伯景郁他们只管走就行。

“小心脚下。”张捕快头子在前头提醒。

伯景郁提着一盏灯为庭渊照明。

村子的衙门不如县衙,也就是几间屋舍,衙门的里头的人本就很少。

接待官员的正堂也很朴素,只有六把椅子。

张捕快邀请他们坐下。

赤风道:“还请捕快大哥尽快把这人的样貌画下来,挨家挨户地调查情况。”

张捕快看向赤风,“我这就安排人去画像。”

伯景郁问张捕快,“你们这淮水村有多少本地人口,有多少外来人口?”

张捕快道:“本村固定人口大约三万,都是方圆几十里聚集过来的,流动人口大约有三万五。”

伯景郁:“这流动人口是指?”

张捕快解释道:“我们霖开县粮食产量高,地也多,一年两季稻子,像我们淮水村的村民把地都承包给了工会,流动人口就是工会注册过的农工,每年到了种稻季节,工会的农工就会从家乡赶过来种稻,做什么都是由工会统一调配,种出来的粮食五成归村民,按照亩数分配,剩下的五成中两成上缴国库,三成归工会,工会再分配给农工。”

“妙啊。”庭渊赞叹。

这可比起隔壁金阳县的制度要出色得多。

金阳县的百姓自家招农工,自家分粮。

怪不得金阳县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庄子,而这霖开县却很少能见到庄子,反倒是这村子大了数倍。

庭渊问:“那你们这地给别人帮这种了,平日里村子里的村民都做什么呀?”

张捕快道:“村里光是私塾大大小小的就有十来个,幼童无论男女都可以到私塾读书,村里成年的男性多数会在工会里任职监工,或者是去县城找份工,一些个客栈茶楼,也都是聘用本地的村民,不至于本地村民无事可做,当然也不乏一些村民闲赋在家。”

田有人帮忙种,工会给他们分红,做起甩手掌柜,自己想干点啥不行。

张捕快指着自己说:“就拿我来说吧,我家有七亩田,家里头的地产量好,一季一亩能产三石半的粮食,两季就有约莫五十石的粮食,啥都不用干一年坐收二十五石的粮,我在衙门做捕快,衙门一年给我十石粮食,足够我们一家五口吃,这用不完的粮食寄存在工会,他们放到粮号去卖,一年便能有二十两银子,我媳妇在家里想绣花就绣花,我家三个娃娃都在私塾里念书,一年一个娃娃念书二两银子,念书的先生也是工会聘请的,从前没有工会时面朝黄土背朝天,就算再怎么做,请人帮着做,那也是累得慌,如今这活工会做,我们就当甩手的掌柜,虽然到手的粮食是少了那么点,胜在人自由,从别处补点也就回来了,自己的日子过得清闲,家里的娃娃读书识字也方便。”

庭渊与伯景郁赞同地点头。

在居安县时,他以为胜国都像居安县差不多,百姓的日子过得紧巴巴。

到了这西府之后,庭渊发现事情并不是自己想的那样,这里自然条件好,百姓生活好,整体知识水平也比他想的高。

就像淮水村这个工会的理念就很超前,农工在工会统一注册,方便管理,也省得招人时烦心。

若真出了事也有工会兜底,对于官府来说也是更方便管理。

就好比这张捕快,他就是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利益。

像居安县居民住得就比较分散,不像西府一个村子能有数万人,居安县下辖的村子人数最多也就上万人,几百人一个村子才是常态,居民住所比较分散,孩童想要读书也不方便,在希望书院读书的孩子都是从各个地方赶到书院,吃住都得在书院里面,有些孩子来书院读书坐马车都要两天时间。

淮水村这样居民集中居住,孩子们读书方便,整个淮水村的管理理念更像是现代社区的管理理念,学校、医院、商业街、中心区域、居民区域以及生活区域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。也类似于小型的县城管理理念,为居民生活提供了便利。

而工会的存在,就像是人社局一样,对资源进行统筹调配管控。

伯景郁问道:“那按照你所说,外来务工的人口由工会统一调配,应该很容易找到这个人吧。”

张捕快点头:“如果他真的是外来的农工,那么肯定很快就能找到,我们村内每条街都有一个街史,若是有外来人口都会主动调查路引登记在册,把各街的街史聚集起来让他们辨认,很快就能出结果。”

伯景郁对于他们这种管理模式十分赞赏。

庭渊问:“你们这工会的会长是谁?”

伯景郁也好奇,是什么样奇人,能想出这样的办法。

张捕快道:“你们可是住在霜月客栈?”

庭渊点头:“是。”

“此人便是霜月客栈的掌柜呼延南音”

“哦?”这还真是让庭渊有些诧异,他虽未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